醫院信息化建設管理的現實問題與相關探討
發布時間:2018-01-25
導讀:通過信息化規范化建設管理探討,引起醫院管理者對規范化管理的思考及重視。通過對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常見問題入手,討論規范化管理的方法與策略。規范化管理方法與手段,能夠優化信息化建設管理流程,降低資源消耗,提升信息化建設管理效益。醫院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要盡量還原制度機制等基礎工作,才能夠在融合與創新中少走彎路、堅實前行。
信息化是現代醫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特點是數字采集規范化、信息存儲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醫療質量最優化、醫療管理科學化、患者服務智能化、網絡區域化和軟件標準化。信息化直接服務于醫院管理創新,帶有很強的戰略性和挑戰性,其建設與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醫院信息化的服務能力以及持續發展能力。隨著醫院建設以及信息技術不斷向縱深發展,醫院信息化工作也愈加紛繁復雜,如何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如何繼承與創新已經成為必須面對并理性思考的重要課題。
(1) 頂層規劃設計過于強調“專”與“尖”,本地化存在錯位現象 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信息與技術的開放性與共享度不斷提升,信息化建設中新技術與適用技術的博弈不同程度存在。由于頂層規劃設計事關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全局與長遠,因此,各級醫療機構對頂層規劃尤其重視,邀請專業公司提供服務或行業專家進行指導也成為其常見組織模式。然而,無論是專業的咨詢公司還是外請的行業專家,都不可避免地對醫院的發展定位、體制機制、內部運營等諸多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或認知上的盲點,從而造成頂層規劃“向業內高標準追隨看齊易、向自身靠攏落地難”。
(2)系統與數據標準化先天不足,集成融合流于“概念化”情況突出 醫院信息化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新高度,但醫院內部系統之間相互孤立、產生信息孤島的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嚴重阻礙了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進程[2]。目前,運用集成平臺、CDR等方法是解決醫院內部系統間集成融合問題的主流技術方案。然而,實踐中不難發現,由于建設過程缺乏規范和標準約束,各種信息系統采用不同的技術和不同的標準規范,數據結構整合和差異數據一致化處理成為集成平臺構建的基礎瓶頸。因此,盲目地追隨“集成融合、臨床數據中心”等前沿產品無疑會讓建設基礎弱、技術實力不強的醫療機構成為試驗品和犧牲品。
(3)體系化建設與管理思路模糊,“建管用”脫節想象比較普遍 信息系統建設應該是一個又一個“項目式”建設管理的過程,即涵蓋啟動、規劃、執行、監控和收尾等五大過程組[3]。然而在實際的信息化建設中,統、建、管、用分離式建管模式以及“隨機性”“應急式”的信息化建設方法在業界比較常見,嚴謹科學的過程管理相對匱乏。同時,由于醫院信息系統評價隱性或長期效應較多,定量評估評價難,信息化建設“最后一公里”的建設與應用效益評價問題難以實現,無法形成精細的閉環管理,從而嚴重影響了信息化建設效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繼承發展原則 “頂層設計”不是空泛的概念,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的筐。片面地頂層設計包治百病或把“頂層”理解為高層,必然導致醫院信息化的變形和變質。因此,信息化的建設與管理要堅持繼承發展原則,科學利用內部信息資源、優化業務工作流程,整體分析和科學判斷制約信息化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并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方案,促進建設能力的持續提升。
(2)標準規范原則 標準化是細節量化的過程,也是管理能力提升的過程。信息系統建設、運維管理從流程上來說具有往復性特點,以行業示范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構建標準規范對于提升醫院信息化建設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的標準規范不僅僅是系統、數據等技術層面的標準化、規范化,還包括制度機制、建設管理路徑等方面的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的規范,從而全面提升本單位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水平。
(3)質量從優原則 醫院信息化的建設質量決定著其服務臨床與管理能力,也決定著其發展路徑與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建設是建、管、用一脈相承、相互協調的管理過程,科學有效的流程設計和扎實細致的過程監管是保證信息化建設效益的重要載體。在建設與管理中要進行有效的過程監管,嚴格監督與評估機制,確保信息化建設效果。同時,應科學制定指標評價標準與體系,積極推進信息建設效果評價。
(1)從實際出發,兼顧適度與發展原則進行頂層規劃 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特點是投資大、涉及面廣、延續性強,因此做好系統規劃對于成功建設信息系統至關重要。信息化頂層設計與規劃必須植根于醫院的關鍵需求、范圍、階段和實際水平,扎實、適度,規范推進,堅決不能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同時,將頂層設計和全面的信息資源規劃放在首要位置,兼顧適合、適度原則,逐步構建形成以基礎業務系統為支撐、以集成平臺為紐帶、以科研、管理、遠程及區域醫療為外衍、以信息安全與支撐系統為保障的完整的數字化醫院建設體系。
(2)從管理需求入手,積極推進標準化管理與變革 標準化體系是醫院信息化持續發展的保障,也是獲得信息化建設最佳質量與最大效益的前提。技術標準體系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首位標準,必須在遵循衛生系統信息通用技術標準基礎上,建立醫院內部技術標準規范,從信息結構設計、信息流程設計、數據標準設計等方面來保證數據的一致和各系統之間的數據融合。同時,制定信息化管理標準,信息化建設所涉及的組織機構建設、采購管理、項目實施管理、質量管理、應用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工作標準、流程規范,夯實信息化建設制度機制基礎。
(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量,努力推進閉環管理路徑形成 信息系統規劃、建設、運維、評價等活動形成連續封閉回路,有助于使信息化建設管理活動維持在一個平衡點,并及時解決矛盾問題,決策、控制、反饋、再決策、再控制、再反,在循環積累中不斷完善提高,從而促進科學長效的信息化發展機制的形成。
信息化建設無論是規劃落實、項目建設、系統運維等專項工作,還是信息化建設規劃、實施、管理、應用評價等全局性工作,均應采用有效的閉環管理模式。通過確定控制標準、評定活動成效、糾正錯誤手段,消除偏離標準和計劃,將質量控制貫穿于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全過程,從而實現信息化建設效率與質量的雙提升。同時,成立醫院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在提供全方位建設指導和決策的同時,強化過程監管和質量評價,為信息化建設的動態調整和信息系統持續改進提供建設性意見。
醫院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臨床、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管理,是醫院創新管理方法和創新服務模式的有效平臺。然而,信息化建設并非完全“標準化”和一成不變的,它與醫院的發展戰略、管理流程、業務需求、信息技術力量配備息息相關,過度地追求規模與形式而忽視應用和內涵建設,或者是過多地強調客觀條件而忽略主管效能都是不可取的。醫院信息化必須在遵循信息技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醫療管理實際,科學設計、合理投入、精心組織、持續推進、動態管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倍增器”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數字醫學》雜志2017年第11期,作者及單位:呂曉娟,火箭軍總醫院。